7月,他做了2件大事
七月,梁建章做了2件大事。
第一,是携程宣布给所有3年以上员工发生育补贴金。一发就是5年,每年一万。
(相关资料图)
让所有人都羡慕携程的员工,私下问问,还招人吗?
第二,是他写的小说《永生之后》,知名导演周可把它改编成了沉浸式舞台剧,即将在上海首演3天。
问他紧张吗?他摸着头笑,“你不会以为我要去演戏吧,我这次不是演员,不用紧张?”
看上去两件完全不相关的事情,但是在娃娃脸的梁建章身上,没有丝毫违和。
大多数普通人认识梁建章,是来自他在携程的BOSS直播。在疫情的第一年,这个身价百亿、早就财富自由的人,把自己装扮成唐伯虎、摇滚歌手,在镜头前又唱又跳,叫卖酒店和景区。
那时候,几乎我见到每一个做公司的人,都在说:看看人家梁建章,这么大的老板,都在直播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躺平。
16岁复旦少年班的天才,计算机诗人,34岁的成功上市企业家、42岁的斯坦福经济学博士,人口经济学学者……他身上有太多精英化的标签和光环。但这些不是束缚,他照样可以在泥地里打滚。
成功企业家各有各的爱好,梁建章从来都不是走寻常路的那一个,他热爱旅行,但不爬珠峰、不热衷探险。
他去海外读博士,少有地真读出了名堂,跟着拿下诺奖的导师,最近15年里,专注在人口经济学领域,他在“劝生”的道路上,越走越深。
在13年前,他大胆出了一本书《中国人太多了吗?》。那会,很多出版社都不敢接手,他费了很大的劲儿,毕竟当时还在严格实行计划生育的制度。直到最近几年,这个政策才正式被取消。
4年前,他在前往南极的邮轮上,对着蓝色的大海,再次开始了写作。
大多数人在感受到自然的震撼的力量,他却在这里思考人类的终极问题:永生,是人类最有机会最解决的难题,一旦我们寿命可以延长1000年之后,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于是不擅长写小说、不擅长谈情感的他,在故事里出现了一位30岁活力四射的女性——在200年后的世界里,她赢得了永生区首席科学家的爱慕,还意外怀孕了……
这部寓言科幻小说,评分不高,但梁建章并不特别介意。
不擅长文学表达技巧,不擅长处理人物情感是缺点。但他也清楚自己的优势,能建立强大的世界观,对未来世界的逻辑关联系统性,“凭什么小说就不能还有另外一种?”
这个周日,他会议就没断过。繁忙间隙,我跟他一起探讨了写作、生活的话题。
有人问他如果人生可以活第二个100年,还有什么心愿。他半开玩笑回答:“那就做一个女人,生个孩子,这样劝生上,就更有说服力了……”
很难想象,一个从少年班出来的才子,没有少年老成,甚至你可以忘了年龄这回事,率真的仍然像个少年。
他身上的知识分子气,和言出必行的实干劲儿,不再是悬浮在空中的精英。他还在以身践行,并无所谓失败。
“失败算什么……失败了那就重新再来吧。”
以下是梁建章的自述——
01
不擅长写爱情
我为什么写小说
大概是2019年,坐上去南极的游轮,就我一个人,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干扰。面对深沉的海面,这是平日完全不同的环境,我可以静下来,去想想星空、人类终极的一些问题。
旅途会给人灵感,我提笔写的速度很快,大概用了一周时间,就写完了《永生之后》。
我不是小说家,不是为了写小说而写小说,也不会为了小说去想象一个技术。
这些年大家都知道我在研究人口,在关注老龄化的社会。
过去几千年,甚至科学技术革命的100年里,其实人性最大的异化,是家庭的消亡,生孩子继续减少。
我是真觉得,再过100年,最有可能影响人性的,就是我在小说中描述的“长生不老”。我不想每次都是干巴巴地讨论人口问题,就有了写下“生死区”和“永生区”的矛盾冲突的故事。
长命区(左右滑动查看)
生死区(左右滑动查看)
一般看小说的人,他们的期待可能跟看我的小说不太一样。
我的小说没有传统文学的特点,文学性也弱一些。但我的强项,是对于整个未来世界的设定和主题,大家还是比较认可的。
对世界影响最深的,除了大家记得住的经典文学作品,其实有不少是讲哲学的寓言小说,比如《美丽新世界》,《1984》,我也是想往这个方向走。
我不擅长写爱情。小说里,两位男女科学家之间互相欣赏,再加上小脑的异性间吸引,我觉得他们应该就是难得的爱情。
如果再有一些共同的目标,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话,那几乎就是完美。但能遇到同时满足三件事情的爱情,这几乎是不太可能。
02
我挺期待话剧
大脑爱新鲜小脑恋旧
把小说变成舞台剧,这是一个软科幻,不确定到底现场是什么效果,这个有点哲学的主题,不知道观众会有什么反馈……所以我还挺期待。
但也没什么好紧张的,又不是我自己来演,就是有点兴奋吧。
舞台剧这个行业我完全陌生,别人给我介绍了几个非常出色的导演。但我们聊下来,周可导演和我还是更合拍一些。
作为女性导演,她对这个剧的理解比较深刻。也把原来的一些剧情进行了提炼、改编,放在2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最重要的是,她能够理解这个剧要传达的生命意义,和哲学高度,她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讲最新的脑科学的研究,发现人的大脑跟小脑区别,小脑是更加代表本能,大脑是喜欢新的东西。
人类的是大脑特别发达的高级动物。大脑喜欢新的东西,比如说看小说,讲一个故事,肯定喜欢看新的故事,老的故事听两遍就不觉得有意思。旅游也是如此,需要不断有新鲜感。
有的东西是小脑来主控的,比如老的东西,情感、亲情。音乐是介于大脑小脑之间,老歌也很好听。人既是喜欢传承,旧的东西,也喜欢新的东西。
但随着进化论,随着越来越高级的动物发展,人会越来越喜欢新的东西。
我这个人可能很喜欢新的东西。当然我也很专注,人口经济学、携程我都做到现在,但专注跟创新并不矛盾,是种不同形式的尝试。
03
去做cosplay并不偶然
尝试创新没有任何损失
我是一个喜欢逆行的人,疫情的那几年里,我跑了很多地方。
在中国,我跑了几十个省市去做BOSS直播;国外,我也跑了几十个国家,虽然过程比较麻烦,各种核酸隔离,会遇到各种事情。
很多时候,偌大一个酒店里就只有我一个人住。还记得在一个酒店里,难得遇到了另外一位游客进来,结果没过两天,他就被拉去隔离了。
很多景点,跑进去的时候就一个人,是他们为了我去做直播的时候,它才刻意开门。当然他们看到我,都很感激。
那时候每天我白天在镜头前各种cosplay,努力来叫卖,还要处理公司的事情,确实挺魔幻的。
看上去我去直播、cosplay也有点偶然,根本上还是迎合了我喜欢做一些新的事情,愿意尝试新的东西。哪怕别人看来,完全不能理解。
尝试新的东西有什么损失吗?没有,最多就是一个教训吧。
我觉得,从理性的角度,大家也可以尝试,这没什么损失。哪怕创新,如果是很多人运气没有那么好,不成功的话,其实对社会都是有贡献的。
失败是自己的成功之母,失败也是整个社会的成功之母,每次失败都会离成功更近一步。
04
旅行比买个包更有意义
实物消费会越来越便宜
现在旅游恢复得很不错,尤其是国内旅游,业绩这些数字都可以反映出来。
我直播过的地方,就像云南的很多区域,现在很火,都一房难求了。
如果是拿奢侈品消费来做一个比较,你买一个包放在家里看一看,还是说有一个旅游的体验,可能会永远留在你的记忆里?可能还是旅游更有价值,是更理性的一种消费。
实物的消费随着AI技术,自动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可能会更便宜。汽车也会越来越便宜,房子随着中国总体人口的减少后,这些以后都不会缺。
我觉得这个趋势,已经是越来越明显。
今年,我去的地方反而少了,主要还会在国内考察一些新项目。比如我们做的乡村振兴的一些度假农庄,还有裸心堡这些高端度假村的考察,都会去看一看。
还有一些新的创新型的景点,比如最近去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这种沉浸式的演出形式,如果成功还是值得推广。
这意味着旅游,以后不再是大山大水,或者是名胜古迹的了,这完全是创造了一种新的体验,我觉得大有可为。
05
上海养一个孩子要100万
发几万元根本不够
从7月1日开始,携程满3年的员工,无论男女,只要新生育一个孩子,孩子连续五年都能领到礼金1万元。
但其实,我们给的几万块钱,对于抚养一个孩子来说,可能远远不够,是真不够。
我的考虑是,五年的这个时间现在暂时定的,以后可能大概率会延长。在上海养一个孩子,一年花4、5万元还是需要的。
但是要鼓励大家生孩子,需要从国家的层面出更多的钱,解决这个问题,企业能覆盖的人还是少数。
我之前有一个大胆的言论,就是养一个孩子需要100万,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如果你算的话,一个孩子一生对于社会的贡献,从他的税收、社保各方面的贡献,是大于一百万的。
所以如果给家庭发钱,把这一百万分二十年来发放,每个月四千多,如果两个孩子就是八千,正好是一个人的工资。如果是两三个孩子,一个全职的爸爸或者妈妈在家带孩子,那正好和他对社会的贡献是差不多的。
要把抚养孩子作为一种对社会做贡献的工作,给他发工资,需要有这个力度才可以。
06
女性独立是大趋势
让她们有能力不放弃生育
当我们说要大力鼓励生育时,总有人会问,这是不是会把女性当成生育机器?女性的社会地位是否会下降?包括职场上会不会加剧对女性的歧视呢?
这是一些很好的问题,简单的答案是不会。
女性未来是生育的根本的决策者,但是要有这么多时间成本,而且还有经济成本。也没有任何的补偿,女性不愿意生,肯定要正视这个问题。
女性友好的社会也是生育友好的社会。如果女性能够独立,还有更好的福利,她甚至于未来不一定需要婚姻,都可以有自己的生育权,但这个可能是有一些争议。
但是女性独立是全世界的大势所趋,生命延长以后,结婚就变得不是必须。就像我的小说里写到的,长命区可能就真不结婚了,不可能一万年跟一个人结婚生活。
只要福利好,独立女性不结婚的话,她们也有能力不放弃生育。
亚洲国家既需要提高结婚率,也要改变文化观念,更加宽容地对待非婚生育。
07
理解年轻人的无力感
对我个人有误解无所谓
我是运气挺好的一个人,携程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是赶上了这个时代的机遇。
在携程,是我很快乐的工作,可以去考察各种旅游的产品。但携程未来有什么创新,我们还在不断地尝试,这也是蛮有意思,且我很喜欢的事情。
研究人口问题不能说是不快乐,更多是责任感。这也不光是中国的问题,也是解决人类的问题,很多国家都会碰到低生育率的问题。
我希望能有一些创新性的政策,但是现在这个阶段,还是稍微有一些挫败感。
对于我个人的误解,这都无所谓,但很多意识还没改变。比如鼓励生育来发钱,大部分人发了钱,还是不生。别人多生了个小孩,对别人是好事,我没有什么得益。
其实大部分民众没有理解,即使你的同学、你的邻居拿了钱以后,生了孩子,对你的未来也是好的,因为整个社会受益了。但这个观念在民众中,还远远没有被认可。
我很理解现在的年轻人,我为什么要生?他们是有些无力的。
很多政策并没有落实,需要微弱的累积,一点点来增加。某一项政策,比如说引进保姆,可能能够有10%的家庭从不生到生。还有一个大的方面,教育如果改革,可能有50%的人愿意多生一个。
人口这个事情是一件长期的事情,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是晚了,但是最近十几年,我觉得能推得动了。但还是有很多政策需要去落实,对于国家来说,还是任重道远,要做很多事情。
文/June
编辑/strawberry
图片来自携程、《永生之后》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