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列表

每周热点丨士耳其地震:为何如此致命? 天天观速讯

来源:哔哩哔哩    时间:2023-02-14 18:55:26

热点资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土耳其南部靠近叙利亚边境地区于2023年2月6日凌晨发生7.7级地震,震源深度7公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说,这是土耳其80多年来发生的最严重灾难。有记录显示,1939年土耳其东部埃尔津詹发生7.8级地震,导致大约3.3万人死亡。官方消息显示,此次土耳其地震迄今已造成至少数千人死亡、逾万人受伤

(图源网络·侵删)

科科,为什么这次土耳其地震破坏力这么大呀?

听科科给宝子细细讲来!

01土耳其本次地震

土耳其位于地质板块交界处,大约42%的国土处于活跃地震带上,地质结构不稳,地震多发。本次土耳其地震的根本原因是板块运动阿拉伯板块向北碰撞亚欧板块,迫使中间的安纳托利亚板块(微板块)以每年约2厘米的速度向西移动。在数年或数十年的时间里,局部应力不断累积,直到克服阻力并导致地震。

目前,土耳其地震中发生了两次较强烈的震动,科学界对第二次强震是否为第一次强震的余震还有不同看法。看法一认为是第一次强震为7.8级,第二次强震为7.5级,后者是余震。看法二认为从技术层面上讲,第二次强震可能不是余震,但大概是由第一次地震引发。但能够肯定的是两次强震均位于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

目前土耳其地震所产生的余震仍有可能会发生,已造成近3万人死亡。

相关真题展示

名词解释

《唐山大地震》【2021大连外国语大学】

汶川地震【2020大连海事大学】

填空题

海啸是由______引起的。【2020河海大学】

答案:海底地震

除了地震,翻硕MTI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还会涉及到其他灾害,和科科一起学习吧~

02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俗称“大气保温效应”。来自太阳的热量以短波辐射的形式到达地球外空间,然后穿越厚厚的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吸收这些短波辐射热量后升温,升温后的地球表面反而向大气释放长波辐射热量,这些长波热量很容易被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这样就使得地球表面的大气温度升高,这种增温效应类似于栽培植物的玻璃温室,故此得名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s)臭氧(O3)组成。它们能够吸收地球表面释放的长波辐射热量,把热量暂时保存起来,就像给地球穿上了一件保暖羽绒服。其实,这些温室气体早就存在大气层中,温室效应也早就存在了,科学家们把这种最原始的温室效应称为“天然的温室效应”。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使得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急剧升高,结果造成大气中的温室效应日益增强,科学家们把这种人为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称为“增强的温室效应”,这正是全球环境科学家们密切关注和担忧的温室效应。随着大气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全球平均气温也必将逐年升高,最终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产生一系列现在科学不可预测的全球性气候问题

目前为止,尚未找到关于温室效应的最有效解决措施,但我们应该想尽办法努力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尽可能多的使用新能源,如,太阳能、核能、地球内生能、氢能、可再生能源等。

相关真题展示

名词解释

温室效应【2020河南大学、2019南开大学】

全球变暖【201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选择题

( )是导致地球温室效应最主要的原因。

【2022西北政法大学】

A.臭氧   B.氟利昂   C.二氧化碳   D.一氧化二碳

答案:C

03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是热带海洋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拉尼娜的发生与赤道偏东信风加强有关。偏东信风加强,赤道洋流受信风推动,从东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高温暖水在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堆积,成为全球水温最高的海域。相反,在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比较暖的海水向西输送后,深层比较冷的海水就来补充,因此造成东太平洋海表水温偏低,从而引发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不会扭曲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但其有加强该地区气候特征的作用,即使干旱的土地变得更加干旱,潮湿的土地变得更加潮湿。拉尼娜现象大约每3年~5年发生一次,但也有时间间隔达10年以上的,多数出现在跟在厄尔尼诺之后

相关真题展示

名词解释

拉尼娜现象【202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2四川大学】

厄尔尼诺现象【2023南昌大学】

END

灾害类词条经常作为常识类词条出现在院校的百科知识部分,同学们在日常复习中应拓展学习,多多积累,融会贯通,见微知著,系统学习。

欢迎报名五年专业教研团队精心打磨的爱初心448全程班,优惠持续进行中。详情如下

翻硕C姐,带你备战448

待云起时,一战成硕!

X 关闭

Copyright www.caikuang.yindu.cn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37
邮箱:435 227 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