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引言
互联网、数字化出现后,产业经济整合和重组了内部价值链,形成新的价值创造,当内部整理完成时,互联网和数字化将企业延伸到合作伙伴,于是出现了供应链加互联网。现在,又出现了互联网加各种产业,从而形成了各种新生态。
由于各种新生态的出现,产业经济就亟待新型的管理领导者,即所谓的产业家。 在中国,基于国内商学院的先知先觉,在过去的5年中,一直在夯实“MBA+”的教育实践,而现在的“MBA+”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培养基于当今产业经济变化和未来的产业管理者。 来源 | 经理人传媒旗下《经理人》杂志 ■文/《经理人》MBAChina 2022年11月10日,由本刊和MBAChina联合举办的“中国商学院发展论坛暨教育盛典”进入第四届。 回顾过去三届,在对中国商学教育整体情况进行总结中,分别提出过“中国商学教育(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价值”“中国商学教育‘MBA+’新路径”“中国商学教育,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等三轮概念蝶变。现在,又会是什么? 和其他学科不同,商学教育每一年的发展,会受到产业经济、科技趋势、社会环境等“外部环境”重大的影响。 从社会环境角度,2022年是全球疫情发生以来的第三年,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问题:疫情不仅对经济构成重大负面影响,同时也对商业教育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 如何在逆境中面对现实,并进行反思和谋求发展,是中国商学教育各项目当前的主要课题。 基于此,在进入2023年新阶段的当下,我们通过“中国商学院发展论坛暨教育盛典”,同时延续了榜单、报告、专题讨论等形式,希望为中国商学教育的新发展提供交流的平台和促进作用。 关于榜单和报告。本刊和MBAChina结合数据、信息、研究优势,以调研为基础,综合品牌、师资、学科能力、招生情况、课程管理、学生评价等维度,通过评选活动,推出年度中国商学院暨MBA项目系列的榜单。包括《年度中国商学院MBA项目TOP100》《年度中国商学院金融MBA项目TOP10》《年度中国商学院中外合作商学硕士项目TOP10》《年度中国商学院特色MBA项目(排名不分先后)》《年度中国商学院MBA项目新媒体影响力TOP100》《年度中国商学院卓越运营(排名不分先后)》等。 评选活动自2022年4月启动,至2022年11月中旬结束,历时7个半月。通过对各商学院及其MBA项目进行问卷调研、数据基础资源、第三方问询调研、专家评议等多个环节,进入初步入围评审,再到最终评审的严密流程。 在评选过程中,本刊和MBAChina了解和掌握到国内商学院MBA教育市场的变化,并据此对相关数据、信息等进行汇总分析,形成综合研究分析,包括MBA教育市场历史总结和趋势预期、MBA市场的供需情况、MBA生源的新特征、中国MBA教育的标杆模式等。 MBA人才供需加速失衡“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全球人才短缺,正在创下近16年以来的新高。每4位雇主就有3位难以招到合适人才。” 全球人力资源解决方案公司万宝盛华(ManpowerGroup)通过《2022年人才短缺调查(以下简称“人才短缺调查”)》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人才短缺调查》披露,中国市场(除港澳台)超过80%的受访企业面临人才短缺困扰,较2021年同期上升了55%,较2010年翻了一番。 关于中国市场人才短缺的原因,《人才短缺调查》认为,是“数字化向各行各业渗透,包括技术的迭代,新兴岗位的大量涌现,新技能需求的增加,加剧了人才的短缺”。从具体统计数据比例来看,这种情况在不同规模企业中的程度基本相似。 那么,中国企业最短缺的人才,到底是哪些专业岗位呢? 根据《人才短缺调查》,按照人才缺口的数量和紧迫性,依次为:IT/数据类、销售与市场、生产制造、运营与物流、人力资源等五个方面的人才。 此外,随着数字化、科技化等加速取代重复的、简单的工作,中国企业对以上短缺人才是否具备“软技能”更为看重。 所谓的“软技能”,指的是在企业中胜任当今环境下的综合能力。由于中国市场和全球的环境差异,《人才短缺调查》将“软技能”的构成,按照核心的五种能力,分别进行了排序。 针对中国市场(除港澳台)人才的前五大稀缺“软技能”,依次为: ●创新力与独创能力;●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可信赖感与自律能力;●韧性与适应力;●批判思维与分析能力。对比全球市场人才前五大稀缺“软技能”排序差异,中国市场(除港澳台)更突出的是,在创新力与独创能力、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上的两大稀缺性。 按照以上五大标准及稀缺性程度排序,意味着,中国企业最短缺的是,适应于当今产业环境以及创造性的复合型现代管理人才——事实上,即使在疫情前(2019年前),这类人才也是极为短缺。 企业如何能够获取复合型人才呢? 《人才短缺调查》中提供了四个获取路径选项: 构建(Build)、采买(Buy)、借用(Borrow)、桥接(Bridge)。具体解释就是: 构建学习型文化,投资学习与发展;建立多元化引才机制,吸引企业内部无法培养的人才;运用非传统资源,培养企业以外的人才库;协助技能转型,助力人才转型并胜任新岗位或新工作。我们认为,这四种关于获取人才路径的选项,并不足以解决企业当下的困惑,这些方案更像是人力资源管理在寻找、招募人才的手段。真正解决根本问题的途径,是依靠培养。 然而,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实施所谓的培养,实际是一个伪命题——多数企业HR部门设计的人力资源培养计划,几乎最后都沦为了摆设,这是因为,一方面HR部门是在执行管理层意志,这使得培训具有强制性;另一方面员工真正的成长动力只能来自“自己想成才”的欲望。 《人才短缺调查》披露的是,有关复合型人才市场“需”的问题,接下来再看“供”的问题。 从狭义角度,根据《人才短缺调查》对复合型人才的岗位职别、能力等调研描述,我们认为,企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正是那些迭代的新管理者群体。这些群体中,很大一部分是追求MBA教育以及正在接受MBA教育的群体。 根据《人才短缺调查》披露的面临人才短缺(员工数量)的雇主情况,意味着面临人才短缺的企业比例平均80%以上,对标全国企业的数量达到4842万户(2021年末),意味着现阶段中国高达3873.6万户企业存在人才短缺。 看看由国内商学教育项目MBA每年能输送多少人才: 以2019年录取的14.8万MBA学生为基数,假定2年学制结束,并全部投向社会,意味着2021年供给国内企业的管理人才,对比3873.6万企业对人才数量的需求,仍存巨大对差。即使截止2021年在读的MBA人数,也仅合约30万人,因此MBA市场供需的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 此外,进入2022年后,MBA招生中甚至还出现了拐点: 根据初步统计,2022年报考人数同比增长8.70%,为25万人,但是实际录取比却降低了14.85%,为历史最低。由于录取总人数基本没有变化,为5万人左右——是因为实考人数大量缺少,或是部分院校采取了一定程度的降分、调剂行为。 对此现象,根据我们观察,这轮拐点的出现主要基于四个原因: 其一、受疫情影响,部分地区考生无法正常参加MBA考试; 其二、受疫情原因,很多考生担忧收入降低、岗位不稳定,推迟了报考计划; 其三、受疫情影响,出现了部分考生所在的企业突然歇业情况,使得考生不得不延迟学习计划; 其四、部分院校不断提升学费标准,而使得部分考生中断了MBA学习想法和行动。 在市场上有关管理人才需求和供给中,商学教育,特别是MBA项目,扮演了“人才供应链枢纽”的作用,但是对于在2022年阶段的“供应链中断”问题,既有“上游(学生处境)”问题,也有自身的问题——这方面亟待在2023年有所改变,特别是其中的学费问题。当然,我们理解各MBA项目学费的制定,有市场竞争因素,更有教育成本及盈利的因素。 “MBA+”的终极是“产业MBA”尽管,2022年度MBA项目录取比下挫,但是总录取人数仍稳定在2021年度的水平,对于各MBA项目计划的教学模式改革和发展并没有影响。 “产业家”,是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席酉民教授在本届“中国商学院发展论坛暨教育盛典”上以《数智时代的生态化和教育转型》为主题的演讲中,所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当互联网、数字化出现时,我们通过互联网来整合和重组内部价值链,形成一个价值创造,当内部整理完成时,互联网、数字化可以把企业延伸到合作伙伴,就出现了供应链加互联网。现在,出现了互联网加各种各样的产业,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生态。”席酉民教授提出,“由于各种各样生态的出现,就需要一种新型的领导者,他就是产业家。” 过去,MBA教育的使命是培养优秀的高级管理者,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若干年之后,将演变成企业家,而“产业家”概念的出现,则对现行的MBA教育使命、培养方向,以及课程设计等进行重大重构。 那么,产业家的定义是什么? 席酉民教授提出五个要素:有较高的素养、一定的专业基础、极强的行业造诣、跨文化的领导力、企业家精神。 席酉民教授所解释的“产业家”五种能力,和万宝盛华在《人才短缺调查》中基于对企业的调研所提出的五种能力比较吻合。 事实上,尽管国内部分管理学院(商学院)MBA项目,没有明确喊出培养“产业家”口号,但在过去2~3年来,有迹象表明培养“产业家”已不同程度地付诸于教学实践中,并产生了大量特色的培养模式。 结合入选本届《年度中国商学院MBA项目TOP100》中的MBA项目,我们来观察一下。 根据最终的名次,获本届《年度中国商学院MBA项目TOP100》前十的依次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和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并)、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南京大学商学院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商学院(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均使用简称)。 基于篇幅,仅列举清华MBA、复旦MBA、浙大MBA等三个MBA项目就有关培养“产业家”方面的具体教学实践。 清华MBA项目。清华MBA项目培养目标明确为“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未来领导者”。项目依托清华综合性大学的优势,通过与大学融合,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为清华MBA学生打开了广阔的学习空间。清华经管学院利用大学资源为MBA同学开设了《清华新兴技术探究》课程,创建了清华x-lab清华大学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此外,新版MBA课程体系上,以追求知识、能力和品格的平衡、学术严谨性和实践相关性的平衡以及中国根基和全球视野的平衡,采取软技能开发、体验式学习、整合性学习和全球化经历这四项措施,通过体验式学习培养MBA学生的领导力和企业家精神。 复旦MBA项目。在深入研究经济发展新特征、全面融合中西管理教育新理念的基础上,复旦MBA大胆创新,持续完善MBA教育培养体系,构建出具有知识深度、科学高度和能力广度的全方位学习价值体系:VALUE。其中: Vision(视野)模块:通过多样的国际化体验,前沿的科技趋势把握以及复杂的宏观治理问题剖析,构建宏阔决策视野。 Acdemic(学术)模块:依托前沿的课程体系,雄厚的师资实力,完善的制度保障,深植管理知识根基。 Leadership(领导力)模块:发挥学生群体精英优势,推动同侪镜鉴,跨域协同,关注ESG与可持续发展,增强人文素养,催化领导力提升。 University(大学)模块:发挥综合型一流大学优势,服务职业发展,连接全球校友,跨学院联合培养,丰富学生校友的学习资源与发展机会。 Experience(砺炼)模块:独特的“X”课外培养体系,实战的iLab商业咨询项目、iLab商业挑战赛,以及创新创业赛事与生态,砺炼实践经验。 浙大MBA项目。浙大MBA项目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精神、卓越领导能力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和创业型人才”作为目标,通过对引领时代发展的经典管理思想和前沿管理理念的传授,以及对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企业管理实践的研讨,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专业素养和系统思维能力,以充分适应未来不确定环境中的复杂管理任务。 在课程中,除了必修课之外,浙大MBA项目的选修课教学具有一定的特点。浙大MBA项目选修课分专业方向开设,每个专业方向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并保持与企业最新实践前沿的同步并体现各自的特色。每个选修课模块包含10~16学分,除教师授课外,还将邀请实务界资深精英人士参与选修课模块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研讨。截止目前,浙江大学MBA选修课方向涵盖了创业管理、资本市场、人力资源管理、医疗健康产业、文旅产业管理、商务大数据应用6个专业方向。 以上列举的三个MBA项目,均具有培养“产业家”教学实践的明显特征: 商学教育和产业经济的深度融合。特色MBA的终极是“产业MBA”《年度中国商学院特色MBA项目(排名不分先后)》在本届系列榜中,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过去三次评选中,该榜单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所谓特色MBA项目,有两大特征:其一、专注于某一个行业或专业领域;其二、为该行业或领域的学生定制MBA商学教育。 按照这两大特征,特色MBA项目可被理解为“产业MBA”,其具有明确的、典型的培养产业家的特点。 为了更直观了解这些“产业MBA”,以入选本届《年度中国商学院特色MBA项目(排名不分先后)》中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新与创业管理MBA项目、大连海事大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创新创业MBA项目、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数字创新与创业管理MBA项目(以下均为简称)等三个项目为例: 北航创新与创业管理MBA项目。该项目依托空、天、信行业资源优势和经管学院办学资源,不断夯实质量基础,强化课程建设,构建了特色鲜明、科学系统的培养体系,凝练了独具特色的“一案二实”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人才需求,北航MBA项目设置了包括企业综合管理、互联网金融、数字化营销与战略、项目管理、创新创业管理、大数据分析与决策等在内的六大培养方向。 大连海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创新创业MBA项目。该项目发挥大连海事大学特色优势,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与国家对港航物流与供应链等领域的人才需求,依托自身学科优势、置身行业发展前沿,通过提供精品课程体系和系统的专业训练,培养理论和实务并重,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方法与技能,具有国际视野、全球意识、富于开拓进取及创新精神的适应现代工商企业和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高层次、综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服务于港航经济、物流与供应链、航运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实务型高级管理人才。 电子科大数字创新与创业管理MBA项目。该项目目标是,在IT及其应用领域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的管理精英。基于此,项目相继开设了新兴技术价值探索与识别、技术创新管理、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创新、组织设计与变革、创新领导力开发与实践、创新与变革、创业管理、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等课程和系列前沿讲座,提高MBA学员的技术素养,培养洞悉信息时代商机的敏锐眼光。 “产业MBA”的大量涌现,有助于MBA教育夯实由虚向实发展的基础,除了以上例举的三个特色MBA项目之外,还包括北师大管理咨询方向MBA项目、湖北工大绿色MBA项目、兰州理工MBA丝路实践项目、南京航大3A领航MBA项目、南京邮电互联网+大数据MBA项目、浙江工大大数据智能制造MBA项目等等精彩纷呈的基于各特色产业基础上的MBA项目。 我们在2021年时期对当时的国内MBA教育发展趋势,总结的路径为“MBA+”,但是,如何“+”以及“+”什么,基于当时的情况,并没有给出答案。而现在,基于国内产业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的迫切需求,我们认为这个答案终于明确,“MBA+”的明确路径就是各类产业以及构建在各类产业上的管理实践。 而对于“产业MBA”的创新、发展、新趋势的进一步研究、探索,也许在2023年会有更详细的解 读。 附文: 《2022年度中国商学院MBA项目TOP100》暨系列榜调研说明评选活动自2021年4月初启动,至2021年11月初结束。通过对各商学院MBA项目进行发函调研、通过掌握的数据基础资源、通过对第三方问询调研、通过专家评议等多个环节,进入初步入围评审\最终评审等流程,推出包括《2022年度中国商学院MBA项目TOP100》《2022年度中国商学院金融MBA项目TOP10》《2022年度中国商学院中外合作商学硕士项目TOP10》《2022年度中国商学院特色MBA项目(排名不分先后)》《2022年度中国商学院MBA项目新媒体影响力TOP100》《2022年度中国商学院卓越运营(排名不分先后)》等系列榜单。 1.排行榜及调研情况年度排行调查主要从商学院MBA和MBA学生两个方面着手,同时也调查了学生对MBA项目的看法。其中,MBA项目方面,调查项目师资、教学管理、招生情况、学科能力、课程体系、品牌力、信息化等;MBA学员方面,调查学生对在在读、已读MBA项目中的总结、意见。 众多MBA项目对于MBAChina、《经理人》联合项目组秉持的独立、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均有高度认可,受邀MBA项目均积极参与填写问卷,协助调研。对积极配合的MBA项目,MBAChina、《经理人》联合项目组均对其问卷进行独立核实,确保真实完整。对未配合的MBA项目,MBAChina、《经理人》联合项目组也开展独立的第三方调查,包括匿名电话访问、数据搜集)、校友问询等方式。 2.评选原则和指标及其权重评选原则为:一、对于国内合法开办MBA教育的项目,均被纳入榜单评选范围;二、本校专职师资低于总师资数量33%以下的MBA项目,不纳入榜单评选范围;三、课程体系及科目照搬西方,且缺乏创新和革新的MBA项目,不纳入榜单评选范围;四、市场口碑欠佳、受到行政处罚的MBA项目,不纳入榜单评选范围;五、收费标准与MBA项目提供的课程教育价值严重不匹配的,不纳入榜单评选范围;六、招生不足及运营停滞的MBA项目,不纳入榜单评选范 围。 指标及其权重:设定为6个大项指标以及所辖8个细项指标。6个大项的权重分别为:师资25%、招生25%、工商学科能力30%、品牌影响力15%、课程管理25%、信息化管理25%、学生评价15%;下辖细项主要是分别为:课程管理中的商业思想30%、课程创新20%、多科融合25%、学科前瞻25%;学生评价中的综合效用25%、商业实践20%、职业发展30%、个人价值实现25%。X 关闭